我国钢结构“十三五”末有望步入“亿”时代
中国钢铁新闻网消息(中国冶金报记者罗忠河 杜笑)虽然钢铁业目前正处在“冰冻期”苦苦挣扎,但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从1月26日举办的2016中国钢结构发展高峰论坛获悉,2015年,我国钢结构产量约为5000万吨,实现了“十二五”提出的倍增目标;“十三五”有望再度翻一番,到2020年将超过1亿吨。
据与会专家介绍,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为5%~6%,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桥梁中,钢结构所占比例不到1%,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。因此,在我国发展钢结构产业空间巨大。
本次论坛提出了“十三五”我国钢结构行业总体发展路线和目标,即加强钢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坚持创新驱动,着力化解制约钢结构发展的瓶颈问题,推动钢结构建筑快速发展,力争实现“十三五”期间钢结构用量超过年增长15%的快速健康发展,到2020年超过1亿吨。
同时,论坛还对钢结构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: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,发挥政府培育钢结构市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加强监管;二是完善钢结构全产业链条,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联盟,落实钢结构建筑试点项目;三是以钢结构带动相关产业“走出去”;四是创新驱动,集中力量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人才瓶颈问题;五是更新观念并提高社会及市场认可度。
与会专家指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,在建设领域广泛应用钢结构,对于化解产能过剩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2015年11月4日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明确提出“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,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,扩大绿色建材等的使用”,从国家的层面上发出了推广应用钢结构的声音。未来5年,钢结构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。
来自建设领域的21名院士和60余名政府主管领导、企业家、专家学者齐聚北京,为钢结构发展出谋划策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聂建国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,中国钢结构协会会长、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、中冶建研院院长岳清瑞分别在论坛上做了专题报告。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、水利与建筑学部,中国钢结构协会,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,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、重庆大学、清华大学承办。